
波翻浪涌,船挺潮頭,壯年艄公手把長櫓,力撥狂瀾,眉宇間凝聚著無畏和豪邁。
1月16日,當記者在河南武陟縣西滑封村“黃河集團公司”院內看到這尊雕塑時,剛剛握別的采訪對象———西滑封村78歲的前任黨總支書記王在富的形象總是與之重疊交映,使人在驚嘆雕塑者創意奇巧的同時,更驚嘆王在富帶領全體村民風波浪里四十載,一路高歌到如今的不易和不凡。
“沒有老書記,咱這窮得叮當響的‘糠包村’咋也發展不到今天這光景。”“咱們能住上住宅樓,享受著四季如春的中央空調,過著城里人一樣的日子,全靠老支書路帶得好!”在西滑封村兩座16層農民住宅樓下,住戶們得知記者是專程來采訪王在富的,便湊了上來,一番七嘴八舌。
新中國成立之初,西滑封村的窮是出了名的。全村沒有一頭大牲口,清一色的貧下中農,直到50年代末,連一輛馬車都沒有。1959年冬,33歲的王在富被推上了村黨支部書記的位子,挑起了帶領大伙治窮致富的重擔。“共產黨打江山就是為了讓全國人民富足寬裕不受窮。作為一名黨員,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讓西滑封的男女老少都過上好日子。”自此,這位沒有文化的農村黨員,把自己的一生都押到了這個“最大”上。
“不管啥時候,他總是干得勝人一籌,從未錯過一次發展的時機。”村里幾位老者說,三年自然災害時,周邊村子都餓死了人,惟獨西滑封沒有,因為王在富覺得單種糧食抗災能力差,安排種了一些耐旱澇的懷山藥,關鍵時這些山藥救了全村人的命。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吃飯問題剛解決,王在富就說,要想讓群眾寬裕起來,集體經濟壯大起來,光靠土里刨食兒不中用!他冒著被“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風險,從外地請來了師傅工匠,率先辦起了醬菜作坊,接著辦起了榨油、磨面、彈花、磚瓦幾個小企業,為集體掘出了第一桶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王在富抓住了國家治理整頓的歷史機遇,狠抓產業、產品結構調整,上項目、上規模、上水平,提升市場競爭力,創辦和擴建了方便面廠、面粉廠、電纜廠、汽車彈簧廠等骨干企業,集體固定資產很快積累到億元以上,使西滑封成了焦作市村級經濟發展的“五朵金花”之一、全省聞名的明星村。
“共產黨員先進性在王在富身上的另一個重要體現,就是為了事業更好發展,主動讓賢,急流勇退,讓年輕有為的人及早接棒。”河南省委副書記陳全國贊嘆道。
1994年,68歲的王在富自覺年事已高,應該選年富力強、有文化、有能力的同志接替自己。經過深思熟慮,他選中了從部隊正團職崗位上轉業到焦作市印刷廠當紀委書記的王孝江。王在富多次上門動員,請王孝江回村接替自己的黨總支書記職務。在以后的整整10年里,王在富時時處處支持王孝江放手工作,為經濟發展出謀劃策,嘔心瀝血,甘當黨委和集團公司董事會成員的堅強后盾。他的無私和大度,給王孝江一班人壯了膽,鼓了勁,加了壓,也樹立了干事創業的表率。如今,西滑封村已經擁有13家企業,固定資產達4億元,年銷售收入突破10億元,年人均純收入達到六七千元。
也是受王在富的影響,去年7月,剛剛57歲的王孝江果斷地把“帥印”讓給了年輕有為的村辦企業“斯梅特食品公司”總經理王有利。王孝江認為,“只要老書記帶出來的適時交替的規矩能延續下去,西滑封村就有了繼續興旺發達的重要保障。”
岸景已變,濤聲依舊。采訪臨結束,記者看著滿頭白發精神矍鑠的王在富離去的背影,他“該沖時頭也不能回,該撤時眼都不能眨,但為黨的事業操勞到底這根弦啥時候也不能松”的話語仍在耳邊回響。好一個永不落伍的黃河艄公!